|
泥的种类 |
发布类型: 转载
发布日期: 2011/1/8 21:51:00
浏览次数: 4896
|
泥的种类 宜兴紫砂茗壶所用的泥原料,统称为‘紫砂泥“。有紫泥,本山绿泥(绿泥),红泥三种。 紫泥的地质特征及成因,生成于甲泥矿层的夹层中,因其产量多而成为大宗产品的原料。俗称”天青泥“,“红棕泥”,“底槽清泥”,“大红泥”: 天青泥,其质细腻呈青蓝色,产于清代中期,现已失传。 底槽清泥,位于矿层底部,块状中有青绿色的“鸡眼”“猫眼”,色呈偏紫泛青,细而纯正,十分稀少。 红棕泥,位于矿层中部,呈紫红色,紫色,隐现绿色斑点,质软致密,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。 大红泥,位于矿层中,少量出现,云片状结构,呈紫红色泽,鲜艳明丽。 本山绿泥生成于紫泥层与岩板的夹脂之中,故有“泥中泥’之称。因出产量稀少,不宜制作大件作品,而且也不易烧制茗壶佳品。故仅少数茗壶用本山绿泥制作,而常与紫泥相调合成团泥,易制作,成品率也高。或加入适量作色剂变化成各色装饰泥,即化妆土。 本山绿泥古称”梨皮泥“,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,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(米黄色)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,仅数厘米厚,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,俗称”龙筋“。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,高岭石,石英及少量铁氧化物。 白麻子泥与红麻子泥也隶属于绿泥类,白麻子泥与本山绿泥相似,质地粗,位于紫泥上层,且杂质较多,须精炼方可使用,成陶后现淡墨色;红麻子泥色似紫泥,质地粗,位于紫泥上层,间夹星点麻子绿泥,成陶后呈桃红色。 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,因其色泽纯正,结合性好而逐步被人们所识,因红泥烧成时收缩率较大,所以仅适宜制小品,产量甚少。 红泥俗称”朱泥“,”朱砂泥“,”石黄泥“。因其成陶后,色似”朱砂红“故名。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,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,其含铁量高,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,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。红泥收缩率大,烧成温渡在1080度左右,常成小件器物,七十年代中期,此种红泥(赵庄)甚缺,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,矿土呈土黄色,石质坚硬,成陶与其相似。八十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,其玻璃相重,烧成温度在1050度左右,成陶后色朱红,声脆亮。 本山绿泥与红泥也通常作茗壶表面的化妆土,涂绘于器物表面,来达到丰富茗壶的色泽
其他泥类; 石黄,呈卵状,外壳铁质褐黄色,中核似鸡蛋黄,粉状细腻,含铁量很高,加入紫泥,成陶后色若葡萄。加入天青泥,成深古色,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。 白泥,呈白色,微泛绿,成陶后呈白色,出产于宜兴大潮山(伏东),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,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,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。 土骨,呈骨状,含铁量高,陶成后呈黑色颗粒,可掺入紫砂泥中,作天星泥。 嫩泥,呈砖红色,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,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,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,
|
【打印】·
【顶部】·
【上一篇】·
【下一篇】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