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伟华现场制作紫砂壶 于海东 由史俊棠题匾的“荆溪陶坊”,作为北京紫砂艺术馆今年推出的首个创新项目,在前门大栅栏打开了一扇紫砂艺术“窗口”。 看壶听工说紫砂,走进这间既是紫砂壶专卖店又是紫砂艺术体验店的“荆溪陶坊”,不但能亲眼目睹一把紫砂壶的制作全过程,还能亲自动手尝试紫砂壶制作的乐趣。首位驻店的紫砂艺人刘伟华是宜兴制壶名家董晓勇的学生,短短几天,他已经记不清回答了多少在宜兴不算问题的有趣提问,比如紫砂壶肚子里面的泥是不是用刀一点一点掏空的,紫砂壶弯曲的壶嘴是怎么掏空的,紫砂泥料为什么不都是紫色的等等。对于已经纳入非遗目录的紫砂国粹,收藏圈外竟然还有这么多人茫然不知,这却让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心里有了底。他告诉我们,他计划在全国开设更多的紫砂艺术体验店,面向社会普及紫砂知识。他说,一把壶好不好,关键是要让大众看得明白,让百姓用得放心。 这种全新的紫砂文化传播模式和紫砂艺术体验之旅,令许多参观者兴趣盎然,他们没想到一把看似眼熟的紫砂壶做起来如此费时耗工。刘伟华指着手上尚未完成的壶坯说,不包括窑烧,这把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,从打泥卷筒到上底加盖需要四天,也就是说,爱好者只要花上不多时间,就能全面了解从泥到壶的演变过程。一位从未买过紫砂壶的新人表示,出了“荆溪陶坊”再买壶就不会只听人说壶,至少要看看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的壶。有的体验者说,过去买壶最怕不是真正的紫砂泥料,现在问问自己也能明白一二了。还有的说,通过自己的动手参与,最起码知道怎么挑壶、用壶和爱壶了。 在荆溪陶坊,体验不仅仅是一种难得的参与,还是一个可以与紫砂陶艺家面对面进行探讨的紫砂课堂。说到全手工和半手工各自不同的优点,刘伟华认为,全手工活儿多用在传统器型的紫砂壶上,每把壶都有自己的灵性,但在一些像《曲壶》这样过于讲求流线旋律的创新壶型上,靠全手工制作就很难达到设计者的理想效果。不管怎么做,壶好才是最重要的。
|